加入收藏
中心首页 > 正文

9所985大学校长开学寄语,哪句最打动你?

作者: 时间:2023-09-05 点击数:

清华大学校长  王希勤

自强为学 厚德立业

——在2023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今天,清华园迎来了9000多名研究生新同学。你们是清华园里为学立业的新生力量。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你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同学们,你们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来到清华这座学术殿堂。无论是瞄准学术前沿,还是投身科技攻关,无论是传承冷门绝学,还是解决现实问题,清华园都为你们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希望你们珍惜韶华、不负时代,勤学实干、奋发有为,努力成长为担负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重任的主力军。


你们即将踏上新的学业之路,要对“学”“业”有新的认识。为“学”就是要深刻理解本学科的知识架构与形态,不断提升认知能力,传承和创造知识。立“业”就是要熟练运用知识来解决本专业的问题,不断提升实践能力,以聪明才智服务国家和社会。准确把握为“学”与立“业”,对于同学们正确认识与处理“继承与创新”“独立与合作”“理论与应用”等关系至关重要。


为“学”须自强,重在创造知识、追求真理。为学首先要处理好自我创造与向他人和前人学习的关系。《墨子》中说,“知,传受之,闻也;方不㢓,说也;身观焉,亲也。”意思是知识有三类:闻知、说知、亲知。做学问首先要懂得把深入学习和调查研究获得的闻知,与亲身实践获得的亲知经过反复辨析领悟统一起来,再经过思考和推理获得说知,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梁思成先生在这方面是我们的表率。他一生精研中国古典建筑专著《营造法式》。为解读这本“天书”,他走过十五省二百多个县,实地调查古建筑两千余处,又历时多年创作出了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系统编写的建筑史著作《中国建筑史》,“填补了没有中国人写中国建筑史的空白”。


为学还要不断打破自身成见、实现自我革命。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颠覆了牛顿力学的时间空间观念,以光速不变为前提创立了狭义相对论。这是物理学的一次深刻革命。可是爱因斯坦没有固守已有成果,他深知狭义相对论不能解决加速度体系的问题,而加速度在宇宙中普遍存在,因此仅有狭义相对论是不够的。经过十年的努力,通过与数学家深度合作,他创立了广义相对论,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胜者强,自强者胜。”自强,就是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同学们,希望你们自强不息、孜孜以求,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努力提升认知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人类知识体系的边界。


立“业”须厚德,重在解决问题、服务人民。“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立业首先要有为民情怀,以国家为先、人民至上。我国著名桥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茅以升学长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怀着科学救国、工程救国的志向毅然回到祖国,决心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主持修建多座现代化大桥。新中国成立后,他主持设计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长江大桥,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他也被誉为“中国现代桥梁之父”。


立业还要胸怀宽广、团结他人,共同攻坚克难,成就更大的事业。新中国最美奋斗者、两院院士刘永坦学长,为了筑牢祖国的“海防长城”打造了一支团结协作的“雷达铁军”。这支铁军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以坚韧的意志、顽强的斗志,共同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联手战胜了从理论到软件、硬件必须进行彻底返工等重大挫折。如今,刘永坦院士带队研发的新体制雷达,已经广泛部署成为我国海防事业的“火眼金睛”。在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他说,“这份殊荣不单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们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厚德,就是具有包容万物的胸怀,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按人心正道办事。同学们,希望你们厚德载物、担当大任,在团结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学”“业”须会通,重在博采众长、取精用宏。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我们面临的问题越来越综合,仅靠单一学科往往无法有效解决,必须依靠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和综合运用。立业要会聚多学科知识,懂得博采众长。“蛟龙号”是由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其研制涉及力学、材料、信息、海洋、地质、环境等多个学科,汇集了上百家科研单位的力量。2012年6月,“蛟龙号”成功下潜突破7000米深度,标志着我国载人深潜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为深海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必将促进与深海相关的学科和专业大发展。


学问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也会在实践中不断升华。为学要搜集多领域的实践资料,懂得取精用宏,并回到行业中接受检验。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先生上世纪70年代在计算机工厂劳动时,意识到计算机作为新的工具必将大范围地应用到数学研究中来。他从丰富的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中汲取智慧,把中国传统数学思想概括为机械化思想,提出了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吴方法”,开创了用计算机高效自动解决数学问题的先河。“吴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解决控制论、计算机视觉、机器人设计制造等多个高技术领域的核心问题,在国际上引发了一场关于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研究与应用的高潮,也推开了中国人工智能走向世界的大门。


业以学为基因,学以业为果实。行业经验经过提炼转化成学问才更有生命力,理论知识通过广泛应用才能更好造福人民。同学们,希望你们广泛涉猎、融会贯通,在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敏锐把握学科变革的机遇,做出原创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同学们,站在新的人生起点上,希望你们自强为学、厚德立业,弘扬行胜于言的校风和人文日新的精神,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挺膺担当、奋勇争先!


复旦大学校长  金力

学会创新 边界无疆

——在复旦大学2023级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


在这迎接丰收的时节,欢迎来自80个国家和地区的4217名本科新同学和11807名研究生新同学加入复旦大家庭,成为一名复旦人。我代表全体师生员工,向大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祝贺,向一路指引陪伴同学们成长的父母和师长表示诚挚的感谢!


大学是学术的殿堂,是学习知识更是创造知识的场所。大学阶段是一生中学习成长的黄金岁月。迈入复旦之门,同学们不仅将学到高深知识,也将亲身参与知识的创造,真正懂得学习和创新的意义。复旦人学习是为了创造,并把创造知识作为学习的更高境界。在这片沃土上,同学们应该自觉地把学习、运用和创造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真正奠定立身立业、自强强国的根基。以创新为天职、以卓越为目标,这是一代代复旦人的治学之道,更是国家、时代对同学们的成长呼唤和成才期待。


在学习和创新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有形无形的边界。比如,对现有知识的体系分类,划定学科的边界;探索客观世界的现实局限,产生知识的边界;知识传播生产中的成规束缚和思维惯性,形成思想的边界。这些边界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会形成阻碍和挑战。而创新的本质,是克服惯性的依赖、现实的约束、思想的保守,实现从旧到新、从已知到未知、从己岸到彼岸的突破和超越。复旦人以旦复旦兮为奋斗意象,生命不止、创新不息,突破超越这些边界,追求知识、理想和卓越才能永无止境。


借此机会,围绕学习和创新,与大家交流三点想法:


第一,越过学科专业的沟壑。


今年的开学典礼本研一起、在户外举行,这是学校近20年来第一次。最近江南雨水多,很多人感到担心。我们的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联合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基于学校自有的云上科研智算平台,训练出拥有45亿参数的伏羲气象大模型。这一模型能成功预报未来15天的全球天气,每次预测耗时3秒以内。伏羲说:今天,上海不下雨。


这就是一个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生动案例。每个学科和专业都能提供不同的学术视野、思维方法和研究工具,但解决现实问题往往离不开跨学科协作。面对快速变化的复杂世界和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打破知识体系边界、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已经成为普遍潮流,没有交叉新工具、融合新范式,必定会落后淘汰。


跨越学科边界,不仅需要交叉,更需要融合。交叉是物理结合,而融合将发生化学反应,创造新的物质、产生创新成果。实现融合创新的主力军,不仅仅是院系、学科和老师,更要看在座的同学们。大家正在塑造自己的知识结构,有无限的活力和潜能创造出新的知识体系、塑造新的未来。


学校搭建“2+X”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根本目标是引导同学们按照个性兴趣和发展需求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学习的主人、掌握发展的主动。宽口径、厚基础的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训练,帮助大家开阔学术视野、提升学术品位、激发学习兴趣;重能力、求创新的前沿学程模块和一二课堂丰富的育人资源,帮助大家迈出主动规划和自主探究的坚实步伐,开拓出属于自己的拔尖创新成长路径。


今年,学校为厚植创新和育人沃土,新推出了文化校历。对于学生来说,更加应该不囿于学科背景,全身心投入各类融合创新实践,不断垫厚学识根基、拓宽见识眼界。像分子运动一般,在升温中提升交流的主动性、在增压中提高思维碰撞的几率,激荡出创新的无限可能,为实现自我能级跃迁积蓄深厚能量。


第二,突破发现新知的壁障。


创新有许多类型,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是以发现新知为目标的原始创新。发现新知,是突破已知边界、拓展人类知识疆域的过程,往往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步,提出新问题,对原来貌似不相关的多个事物进行关联性思考,发现新的联系;第二步,解决新问题,搞清楚新联系的因果关系和背后的学理机制。新问题提得越好,新关系的跳跃性越大,对知识边界的突破越大,创新的价值也就越大。


复旦是以基础研究见长的高校,复旦人服务现代化国家建设,最核心任务是把原始创新做到世界顶尖,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策源功能。文社理工医各学科的竞争力,都离不开原始创新这个内核。而同学们最重要的学习,就是学会如何原始创新,学会提出好问题并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天,一场原始创新范式变革的帷幕正在拉开。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帆桨,AI浪潮将我们带到了一片崭新的创新海洋:人类数千年的知识积累培育出广袤的肥沃渔场,数不清的新发现鱼群在海平面下穿梭,等待着我们用新工具去网获。复旦人理应在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新征程上,发挥出科学智能的发动机作用。希望同学们拥抱科研新范式,踊跃学习和参与开发新工具新方法、锻炼AI+创新能力,积极投身这场重塑人类知识边疆的大进军


第三,摆脱收益计算的边际。


从创新的视角看,卓越精神与精致主义截然不同。精致主义往往以利己为核心,计算收益、规避风险、权衡边际效应;而卓越精神把实现理想作为首要目标,有进无退、不计功利才是追求卓越的姿态。创新路上,如果因为权衡得失而选择跟随式研究,将输在起跑线上。成才路上,如果太计较一时得失,用宝贵的大学时光打造漂亮的简历,只会与卓越精神渐行渐远。复旦人应该具有卓越而有趣的特质,做卓越的事业、做有趣的灵魂,对于思想、知识和生活永葆趣味心、创造力。


19457月,范内瓦·布什向白宫提交了科研政策报告《科学:无尽的前沿》,他写到:一个依靠别人来获得基础科学知识的国家,无论其机械技能如何,其工业进步都将步履缓慢,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也会非常弱。


今天的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的梦想,必须攀登科技珠峰。对于有志于攀登珠峰的人们来说,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敢于从北坡迎难而上,走出中国自己的路,才能更好解决问题。今天的中国青年,要实现真正的创新,只有参与全球、全年龄段的全赛道竞争;要追求真正的卓越,必须敢于立足科学的无尽前沿,在无人区静心种好自己的树,而不是光摘别人树上剩下的果子。希望大家有与世界顶尖水平比肩竞赛的志气、胆气和静气,迈入无人区、早日找到自己的果树种子,看准方向、久久为功。


从今天起,大家成为复旦共同体的一分子。这是一个以创新强国、作育英才为天职的命运共同体,也是一个以追求卓越、青胜于蓝为旨趣的学术共同体。期待大家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用复旦这片星空,照亮自己的星海征途。若干年后,成为复旦星空中更璀璨的星辰。


新复旦人们,学海无涯,行者无疆!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王树国


探索未来,为世界之光

——在西安交通大学2023年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刚才,我们新生代表辛承翰同学的发言给我感触很深。原本我想跟大家讲你们已经是成年人,应该心有所系、情有所归,应该有家国情怀。但是看到我们的新生,已经把这一切牢牢地扎在心底,这让我感慨万千,也让我欣喜不已。你们这代年轻人非常可爱,是有希望的,未来属于你们。


今天我想和同学聊聊心里话,大学不同于中学,我们的大学生活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


第一点,要夯实知识基础。大学期间挑战性很大,和你们过往不同,它要求你们独立自主地学习,再也没有家长、没有老师盯在你们身边去督促你们学习,所以要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要夯实基础,这是未来你一生事业之知识基础,无论你将来从事什么事业、什么岗位,大学期间的知识基础将奠定你一生未来之辉煌。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小瞧本科生这个阶段,这期间学习很艰苦,课程很多,但每一门课程都将为你未来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起点。没有这样一个基础,你了解不了当今科学技术发展之规律;没有这样一个基础,你适应不了未来走向社会的岗位需求;没有这样一个基础,你很难放飞你的梦想,走在世界科技前沿,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一切都无从谈起。本科之基础至关重要,尤其是大一这一年,千万放松不得,你们经历过高考,很辛苦,进入大学不是进入保险箱,只是我们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所以我希望大家一定要保持昂扬的斗志,在大学期间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第二点,要提升创新能力。大学会给你们提供很多机会来提升创新能力,大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知识的灌输,大学更是一个能力提升的重要阶段。这个期间正是能力塑造的阶段,而大学恰恰在这个阶段给你们提供这样的环境。我们交大有很多提升大家创新能力的环境,各种各样的、大小不一的国际国内的竞赛,学校老师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社团之间所组织的各种活动,比比皆是。每年的小学期都会组织深入社会、走访调查研究,给你们创造了很多提升自己创新能力的机会和空间。我希望同学们把握住这样一个环境,点点滴滴每一个机会都是你未来成就人才之基础。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大学是提升能力的一个阶段,知识只是提升能力之基础,学会了不是目标,能力的提升才是根本。大学希望你们在基础知识支撑之上变为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你们有个师兄刚刚毕业,被华为录取为天才少年,他说我到华为是为了解决国外对我们国家高端技术之制约,作为交大人,我有责任在这样一个时间段为我们国家卡脖子问题作出我的贡献。作贡献的前提是他有这份能力。你们每个人都有这份潜能,关键是在大学期间,你能否把自己这份潜能挖掘出来、展示出来,这个不是想象,这个需要磨炼、需要养成、需要不断学习,需要和同学之间、导师之间、学者之间去碰撞,不断让自己这种能力得到提升,以便于你们走向社会的时候具备了创新之基本能力。


第三点,要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学习很苦,大家进入校园,父母很高兴,总算把你们从家里给送出来了。但是大学阶段,仍然是一个很艰苦的阶段,会有很多困难。比如说你学业上遇到了困难,生活上、情感上,很多很多。但是千万千万要注意,要有一个坚韧不拔的毅力,这是成就事业之基础。不能忽高忽低、忽冷忽热,学习要持之以恒,没有这样一个决心,没有这样一个毅力,很难成大事。古往今来,成大事者没有一个不是毅力坚强之人,没有毅力的人路走不远,没有毅力的人成就不了大事。做好每一份工作,探讨每一个未来之可能都需要毅力,有了毅力面对困难你可以淡然处之,有了毅力你敢于主动迎接挑战,有了毅力没有你做不到的事,你可以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所以,大家一定要有毅力。


加之刚才卢书记所嘱咐的情怀。一共四点:情怀、知识、创新能力、毅力,如果你们在大学期间,在这四个方面做好,我相信你们每个人未来发展之前途不可限量。在你们成长的阶段,我不愿意给你们更多的灌输,我希望所有的一切,你们能够内化于心,变成你们自己的能力,变成你们自己的内涵,别人的灌输都是从耳朵进去,真正要想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要消化、要理解,要变成自己的能力,这才是学校育人之根本。


我希望同学们珍惜你们的青春年华、大好时光,大学期间将是你们一生当中最重要的阶段,是你们人生启航的起步阶段,你们的一生将从交大开始,你们的事业将从交大开始,所以我说大学只是社会这个大学校的前奏曲,真正的大学不在这里,真正的大学在社会,在你们走出校门即将奉献你一生的那个地方,而大学的作用就是为你走向这个真正的战场提供基本的训练。所以这个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大学期间你度过得好,后面还有更高的台阶等着你。


有机会希望大家到创新港去看一看,也许你们高年级需要到那儿去参加很多的学术活动,那儿是我们国家目前高端技术、人才、成果的摇篮,那儿有一大批高水平科学技术人员、专家学者,有很多探索未来的应用场景。我希望你们无论将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都要打好基础。大学期间,你们将会迎来我们交大130周年的校庆庆典,还有三年的时间。我希望那个时候你们是不一样的你们,那个时候你们知识已基本具备,在规划下一个台阶之发展,你们可以选择未来之发展方向,那个时候我们国家也将迈入一个更新的阶段。再过12年,到2035年,你们已经在社会站稳脚跟,那个时候是我们国家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成之日,而你们将会成为这个社会的脊梁参与其中,希望那个时候你们作为交大的西迁精神新传人,自豪地站在你们未来的岗位上,向社会、向家长去汇报:我无愧于一个交大人,我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之脊梁,我在承担着一个更大的使命,本世纪中叶实现我们民族复兴之伟大目标,强国有我,我是交大人,为世界之光。


祝福大家,谢谢同学们!



吉林大学校长  张希


崇尚创新 求真为旨

——吉林大学2023年新生开学典礼致辞


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全校教职员工,代表校党委姜治莹书记,向来自祖国各地的10438名本科生、7969名硕士生、2307名博士生和来自世界各地的266名留学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借此机会,向培育你们的老师和家长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从小学到大学,同学们参加过很多次开学典礼,听到过许多师长的谆谆教诲。不知是否有哪一次开学典礼触动过你,让你铭记至今?1982年,我考入吉林大学化学系,与你们现在类似,我端坐在鸣放宫参加开学典礼。那天,恰逢化学学科创立三十周年,学校在开学典礼上隆重表彰了四位化学系的建系元勋:蔡镏生、唐敖庆、关实之和陶慰孙四位老师。那天的嘉宾致辞我记不清了,但清晰地记得赠送给蔡馏生老师和关实之老师的牌匾上铭刻着功高振铎,陶慰孙老师的牌匾上铭刻着春风桃李。从那天起,我便很想成为像几位先生一样学贯中西的化学人。


我在吉大学习了十年,又工作了十年,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吉大厚基础、重实践、严要求的教学传统都深深影响着我。为了打牢基础,我们对重点的课程常常需要精读一本教材,再泛读相关参考书;对于重要的理论与计算类课程,需要从头推演,才能清晰理解理论成立时有什么假设,做了什么近似,适用的前提是什么。可见,厚基础并没有捷径,必须要下一番笨功夫诗中有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重实践,就要通过校内外的实习实践,掌握实践的方法,验证理论的准确性,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并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还要清楚,大学的培养目标必须靠多方面的严格要求才能实现。以往每年都有一些学生,因为在大学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珍惜自主学习的机会,而无法完成培养目标。虽然这样的情况是极少数的,不过我们可否一起努力,把这样的概率降低些,再低些,我想应该是可行的。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同学们开展科研工作时,常常会面临课题选择的烦恼,这是每个新人都要经历的成长阶段。首先,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做科学研究?科学研究致力于拓宽认知的边界,解决重要的问题,推动科学的进步,同时也要及时回应社会的需求,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我建议的选题原则是:既要考虑问题的重要性,又要考虑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对于有的研究方向,导师很清楚什么问题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还尚待解决,学生们可以遵循导师的具体指导逐渐走入科学之门。有的学生可能有很好的基础,从以往参与的科研中已经熟悉了某一个领域方向,知道尚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到了研究生阶段就可以独立提出自己的创新思路。值得研究生同学们注意的是,你们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还需要考虑选题的可行性,有的问题是短期就能解决的,有的问题解决起来需要较长的时间。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可以从解决小问题开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术写作的能力,积累学术自信,再循序渐进,逐步去解决大问题。有的学生还可以考虑同时开展多方面的研究,有益于提高研究的效率,又可以提高成功的概率。


研究工作常常有一个慢慢起步的过程,之后可能经历一段加速发展,然后到达平台期。因此,研究方向的选择并非只是新人的烦恼,在一个方向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每个人都面临着如何从一个平台跃迁到更高的平台的问题。跳出藩篱、打破陈规、跨越边界,是产生新想法的重要途径。学科划分是人为的,跨越学科边界只需多一点勇气而已,而这点勇气可能带来的是研究范式的转变,重要原创成果的诞生。通过掌握新的研究工具,我们有可能对物质世界产生新的认识并导致新的发现。科研创新既需要个体思想的闪耀,也需要群体智慧的迸发,通过协作、合作,取长补短,也可能有助于我们解决复杂的问题。关键的是,同学们要保持好奇的眼光、开放的心胸、怀疑的态度,交流、讨论甚至争论都会有助于你们从一个平台跃迁到更高的平台。


在此,我还要倡导慢科学历史经验表明,重要的科学发现需要足够的时间孕育,不能急于求成。科学的进步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而每一次重大进步的涌现,都经历了漫长的准备和沉淀。做慢科学,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我们需要时间阅读,需要时间思考,需要时间尝试,需要时间探寻失败的原因,需要时间想大问题,需要时间解决大问题……如果你们参观学校的地质博物馆,一定会被五彩斑斓的晶体所吸引,但我们知道,快速生长并不能带来如此高品质的晶体,高品质晶体的生长需要较长的时间,是时间成就了晶体之美。


科学是用经验实证的方法探求真知真理的学问。这要求我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始终不忘践行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我的课题组曾在一项工作中发现了超分子方法可以稳定自由基,证实了分子轨道能级的下降是自由基稳定背后的原因。当时恰好有一位教授来访,在祝贺我们取得新成果的同时,也坦率地指出:能级的绝对值计算可能有误。经过认真检查之后,我们发现,尽管能级差值是正确的,不影响结论的正确性,但因为我们选择了错误的基准,导致能级的绝对值不对,于是我们立即在期刊上发表了更正。这件事给我们什么教训呢?一是,网络和文献中的信息有的准确,有的错误,需要提高判别能力;二是,我们需要自信,但过度自信可能会导致失误;三是,科学是在不断纠错中进步的。


科学与科学的应用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正如马克思所言:科学决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凡是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民服务。比如,高压物理是吉大优势的学科方向,具有世界一流的实验条件。一方面,他们对高压下物质的结构演变和转化不断有新的认识,创立了超硬材料新的制备方法,提出了压致发光的新概念,建立了结构预测的计算模型;另一方面,这些超硬材料,可以服务于万米深钻探索计划,也可用于大型飞机关键部件的加工等等。我们既要享受科学研究带来的乐趣,又不要忘记肩上的社会责任,利用我们的专长服务国家的需要。


如果说道德是自律,那么伦理是他律。在科研中,该不该做,该怎么做,这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伦理问题。实际上,科学伦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允许的研究,不意味着现在还允许,现在允许的研究,也不意味着将来允许。伦理拷问一定要先于科学实验,在科学研究开展之前,必须充分考虑研究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后果,这是我们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希望大家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珍惜宝贵的青春年华,坚持理想,脚踏实地,既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打牢知识功底、积蓄前进能量,又勇于探索、勇于突破,不断认识科技世界新领地,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谢谢大家!



浙江大学校长  杜江峰


在面向未来的学习中实现卓越发展

——2023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2023级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祝贺风华正茂的你们来到浙江大学求学,开启新的征程、迈向美好未来。首先,我谨代表浙江大学,向全体本科生新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帮助你们成长的师长和亲友,致以衷心的感谢!


来自五湖四海的你们,怀揣着梦想进入了浙江大学这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初入求是园,有的同学在记录浙1活动现场和家人一起定格了美好瞬间,有的同学在求是创新校训的展板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有的同学乘坐求是号校园巴士畅游了美丽校园,有的同学在食堂尝到了有家乡味的特色美食,有的同学迫不及待地走进了教室、图书馆感受浙江大学的学术氛围。实际上浙大这座宝山值得大家用一生去探索和品味。作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大学,这里持续涌现出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220余位两院院士的杰出科学家、文化大师以及各行各业的精英翘楚,产出了我国第一颗皮卫星、第一条大飞机数字化装配生产线、第一台亿级神经元类脑计算机、第一套《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等引领前沿的创新成果,孕育了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的浙大精神,在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与科学同发展中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相信从浙里启航,你们也一定能成为灿若星辰的浙大人。


意蕴深远的浙大校歌以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开篇,揭示了学无止境的哲理和大学对至高学问的追求。当今世界已进入大科学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ChatGPT、合成生物学等新技术层出不穷,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网时代加速到来。同学们进入浙大,就要主动适应面向未来的学习,利用丰富的学习空间打下坚实的学业基础,强化使命驱动的学习,提升探究式学习能力,在全球学习中不断地超越自我。借此机会,我非常想和大家分享三点期待。


第一,强化有使命感的学习,在培根铸魂中厚植树我邦国的理想信念。


同学们寒窗苦读十余载进入理想的大学,有没有思考过今后的奋斗目标是什么?以往孜孜不倦的学习动力还有没有?现实中,有些同学对未来充满迷茫,对成长焦虑烦恼。身为浙大人,应该要践行树我邦国的浙大精神,沿着浙大先辈们的足迹以家国情怀激发学习使命,杜绝躺平”“颓废和虚度光阴。学校设立的程开甲事迹陈列室,展示了程开甲先生为国铸盾的一生,他坚定地将个人学习、研究与国家所需紧密相连,很早就树立了科学救国的学习志向,留英学成后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归国任教,后来又因国家急需投身国防科研战场,在大漠戈壁隐姓埋名数十载,成为两弹一星元勋。他曾言:常有人问我对自身价值和人生追求的看法,我说,我的目标是一切为了祖国的需要。


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期待同学们适应有使命感的学习要求,从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红色根脉中汲取学习奋进的不竭动力,增强追求高深学问、矢志报效祖国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学习中去。


第二,坚持探究式学习,在探索未知世界中锤炼开物前民的创新能力。


同学们进入浙大,即将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蜕变。但你们要知道,大学的本质和意义是什么?大学和中学的学习区别在哪里?大学是探索和传播知识的场所,广泛地汲取科学、艺术、历史、哲学等诸方面知识,并使之适得其所,是人类追求高深学问和发明创造的殿堂。大学和中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领思想和学术前沿,探索宇宙和人类的未知世界。这就需要同学们改进原来的学习方式,在浙大名师的指导下适应研究型学习,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不断强化创新思维,达到浙大校歌所言开物前民的境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先生非常感念当年在浙大的学习经历,他在浙大虽然只学习了一年,但深受王淦昌、束星北两位名师的影响,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经常和两位教授探讨物理学前沿,潜心于深邃的物理时空,正如他所言一年求是校训的熏陶,发端了几十年来我细推物理之乐


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期待同学们筑牢知识的根基,夯实数理基础和人文底蕴,增强批判性思维,利用浙大全国领先的创新平台强化科研训练,努力进入学术的前沿,锻造创新创造创业的能力,成为走在时代前列、勇立创新潮头的卓越人才。


第三,深入国际化学习,在开拓全球视野中增强天下来同的世界关怀。


同学们多年来习惯于埋头读书,可曾想过世界这么大,身处不同国家地区的同龄人在学什么、想什么、做什么?世界上还有战争、灾害、贫困、疫病等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我们将来能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大学是人类文明的灯塔和文化的守护者,也是知识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身处象牙塔,同学们绝不能固步自封,要通过国际化学习不断明目扩胸,形成更加开阔的胸襟格局和世界眼光,增强全球问题的关怀和思考。你们要学习一位令人尊敬的杰出学长,被誉为埃博拉终结者的陈薇院士,面对西非大规模暴发埃博拉病毒并迅速蔓延的严峻态势,她率队赴非洲疫区援助抗疫,成功研制出全球首个获批新药证书的埃博拉疫苗,为人类生命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期待同学们适应全球竞争与合作的新格局,充分依托学校链接全球的国际化网络平台,在通专跨融合、四课堂融通中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跨文化沟通和全球领导力,为成长为全球胜任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将来努力为我们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蓝图添砖加瓦。


亲爱的同学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令人向往且充满无限可能的大学旅程等待你们迈出行动的脚步。浙江大学正着力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卓越教育体系,建设一支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打造一流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化校园环境,为你们实现卓越发展搭建了广阔舞台、做好了充分准备。希望你们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在求是园书写精彩的人生篇章!


最后,祝愿各位同学在浙大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未来走上更卓越的人生道路!希望浙江大学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个成长成才的舞台!谢谢大家!


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曾勇


大学四年的探索,

将决定你们未来人生的底色

——2023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致辞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隆重举行2023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共同迎接5026名本科生以及来自22个国家的39名留学生来到电子科技大学。我代表全体师生员工,代表亚非书记,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真诚的祝贺!祝贺你们考入电子科大,也感谢你们和你们的父母、你们的中学老师对电子科大的信任。


你们当中,有一位来自四川泸州的张裕鑫同学。为了供孩子读书,他的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留他一人在家。生活的磨练激发了他不断拼搏进取的精神,从小成绩优异的他,今年考上了软件工程专业。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他正满身是泥在田间收割稻谷。对于未来,他期待通过自己的努力,学有所成,开发出受大众欢迎的软件,造福更多的人。他说:如果我们身处困境,仍然要坚守自己,仍然要相信未来,相信自己有大好前途,闯荡出去总会有出路的。


还有一位来自贵州岑巩的邱粤同学。他上初中时了解到有一个叫电子科技大学的学校到家乡做帮扶,帮助家乡建设,当时的他便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以后要考到成电。经过多年的努力,今年邱粤同学被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录取,他说他将拼尽全力,学好本领,以成电学生的身份回报家乡,助力家乡振兴。


今年,我们还有四对双胞胎,同时考入电子科大。他们分别是:来自广东的双胞胎姐妹,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李惠欣和李惠莹同学;来自新疆的双胞胎兄弟,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沈李鑫和沈李金同学;来自重庆的双胞胎姐妹,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的许珂瑗同学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的许珂瑞同学;以及来自四川的双胞胎兄弟,自动化工程学院的徐彻同学和格拉斯哥学院的屈涛同学。他(她)们都是因为对电子信息的浓厚兴趣,同时选择了电子科大。


同学们,未来四年,你们将在成电演绎精彩的青春故事,四年后,你们可以向师长和父母分享在美丽成电的感动、喜悦和奋斗历程。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想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几位成电人的故事。


前不久,在成都举办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上,来自电子科技大学的最新技术成果实现了体育赛事无压缩8K超高清视频的超低延时无线传输。这项成果就是通信抗干扰全国重点实验室太赫兹通信团队的80Gbps太赫兹实时通信系统,也是太赫兹通信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场景的一次尝试。团队带头人陈智教授说,经过多年努力,从器件与系统自主研发,到技术指标不断突破,再到对接实际应用场景,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但在团队老师和同学的不懈努力并与相关单位通力合作下,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成功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也为我国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和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


我要介绍的第二位成电人,是电化学专业1981级刘金成校友。从大学期间与锂电结缘,到创办自己的企业亿纬锂能,再到跻身动力储能电池全球技术领先阵营、进阶消费电池国际一流,38年来,他坚守锂电梦想,带领成千上万员工披荆斩棘、奋勇前行,坚持做世界上最好的锂电池。亿纬锂能的标准发展路径就是:坚决找事,其他企业做不好的,亿纬锂能就投入力量,努力攻克技术难关。他带领公司孜孜不倦地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从锂亚硫酰氯电池到锂锰电池,到电池电容器……再到现在的动力电池,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成为行业具备研发领先优势的企业。


我还要介绍一位女工程师,她就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1995级的刘冰校友。她毕业后到无锡工作,担任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工程师。她十几年如一日,立足岗位,兢兢业业,默默耕耘,历经各种困难和考验,练就了高超的版图设计技艺,把枯燥的版图设计变成了具有创意性的艺术创造。在她的手下,一个个元器件跟随她的心意整齐排列在版图上,她的作品既是一个个技术领先的产品,也是一幅幅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凭借出色的表现,刘冰校友获得了无锡工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的称号。


成电人牢记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的校训精神,不断突破上限,取得一个又一个创新成果,持续塑造着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成电形象。希望同学们以他们为榜样,努力成为未来的创新引领性人才和卓越工程人才。


同学们,作为新生,你们一定对大学的生活和学习充满期待。作为你们的师长,我有几点体会与同学们分享。


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以往的生活和学习基本上都是由父母和老师来安排的,即使你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逆反期,不少同学可能对父母和老师还是有很强的依赖。进入大学,你们就开始了独立的生活,你们会面对诸如时间的管理、生活费用的开支、与人交往的态度和方式等等需要自己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希望同学们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会主动搜寻信息、寻求帮助和建议,通过自己的判断、选择和实践,找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独立生活的能力不仅影响同学们的生活层面,还培养你们自立自强的毅力和意志,影响你们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人格的形成,以及你们进行选择甚至将来人生抉择的判断力和决断力。


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不意味着孤狼式的生活,就像作家海明威所引用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而是同学们要在分享和交流中增强生活的能力,丰富自己的认知,锻炼自己的沟通表达,享受激发他人、受人启发的快乐。大家都知道,网络和社交媒体已经大大改变了我们与人交往的方式,但面对面的交流互动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这也是住宿制大学的优越之处。希望同学们善于结合线下与线上的交流方式,与高手过招,向大师学习,而不仅仅做一个隐身虚拟的交流者。


进入大学,同学们就开启了人生的探索。大学四年的探索,对你们一生都很重要,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你们未来人生的底色。大学四年的友谊将伴随你们的一生,形成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学习和实践的能力将为你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而探索的前提是好奇,好奇与兴趣相连,可以点燃你们的热情,激发你们的潜能,引导你们探索、发现和创造的航程,帮助你们构筑梦想。希望同学们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


大学的探索不仅在专业领域,也应该在更广阔的知识海洋。同学们要从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丰富宝藏中吸取养分,包括在通识教育涉及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学习中探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科学的精神和创新的思维。大学的探索既是好奇驱动的,更是使命驱动的。同学们要把自己的探索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大背景中,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导引下,明确自己的追求,树立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大学的探索要特别注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学们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勤于解决问题,不放过一闪而过的创意灵感,并培养自己把创意变为现实的能力,不断在挑战性的学习中、在学科竞赛的创新实践中和在实验室的研究训练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为将来成为学术拔尖人才、卓越工程人才和创业领军人才奠定思维和能力基础。


同学们,探索不大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科学的发现、技术的突破很少有一次成功的,往往都是在不断的挫折中成就的。去年,材料与能源学院夏川教授领衔完成的研究成果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这一成果为人工和半人工合成粮食提供了新路径。夏川老师说,梦想源自于兴趣与热爱,但道路充满曲折,更需要坚持和不断尝试,勇敢面对失败,永无止境地去探索。


同学们,如果我们能够正确面对挫折,每一次挫折就犹如一剂预防针,因为它会增强我们意志的韧性,使我们有更强的毅力和勇气去探索未知。


同学们,你们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现实的困难和障碍,包括个人的、家庭的、社会的、观念的……但同学们不应该让困难和障碍折断你们梦想的翅膀。


暑假里,我读了美国已故博物学家、哈佛大学荣誉教授、哈佛昆虫馆荣誉馆长爱德华威尔逊的自传。威尔逊教授8岁时父母离异,7岁时因为在海边钓鱼被鱼刺刺中瞳孔,导致右眼水晶体被切除。威尔逊教授从小就喜欢各种动物,梦想成为一个博物学家。他知道,要成为一位科学家,必须上大学。然而,在他的父母家庭中,还从来没有谁念过大学,念大学被视为花大钱的奢侈玩意儿。不幸的是,他的父亲身体不好,经济条件也就不好,他高中就要外出打工,做过报童、小餐馆服务生、快餐店帮厨、廉价百货店仓库管理员、炼钢厂办公室勤杂工。他向一家颇有名气的私立大学申请奖学金,没有成功。他又想参军服役三年,通过《退伍军人权利法案》,享受念大学的资助。然而,由于右眼失明,他的入伍体检没有通过。这样的结果不禁让他流下失望的眼泪。但他也暗暗发誓,一定要想办法上大学,必要的话半工半读,住地下室或小阁楼也可以;无论什么情况,都决不能阻挡他念大学,而且有朝一日他还要成为一位够份量的科学家。最后,他进入了生活费用极其低廉的亚拉巴马大学,在父母省吃俭用的帮助下,通过提前毕业计划和刻苦努力,仅用三年就修完了全部课程,取得了科学学士学位,后来又到哈佛大学攻读了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威尔逊教授另外需要克服的自身障碍,就是他右眼失明,丧失了立体视觉。稍长大后,他又丧失了大部分高频音域的听力,不戴助听器,许多鸟类和蛙类的叫声,都无法分辨。可这些生理能力的限制,没有阻碍他执着的探索。凭着对博物学的热爱,利用左眼比常人更为敏感的视力,他选择昆虫学领域,成为了世界顶级的蚂蚁研究专家,并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生态学诺贝尔奖克拉福德奖和两次普利策奖。


类似威尔逊教授的经历可能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也可以在大量的人物传记中读到。希望同学们从中吸取精神的力量,不轻言放弃梦想,如果是点燃你持久热情的真正梦想,就应该跨越各种障碍,去追求它。


同学们,从你们收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开始,你们的一生将分享成电这份骄傲与光荣,也必将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与使命。希望每一位心怀梦想的学子,像一代代成电前辈那样,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传承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的校训精神,不畏困难、挑战自我、勇攀高峰。


今年六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共青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青年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中国青年才会有力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才能充满希望。希望大家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未来都能够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栋梁之才


最后,愿同学们大学四年的探索成为面对挑战、不断进取、激动人心的历险,成为你们终生难忘的记忆。


谢谢大家!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孙其信


一代人要担当一代人的使命

——在中国农大2023年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家长朋友们:


感谢同学们的发言,也非常感谢教师代表李小云教授的致辞,我和小云教授是6年的舍友,当时我们都在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学习,他学习栽培学,我学习遗传育种学。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辛苦了!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2023级同学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我很抱歉,因为昨天晚上才回京,未能在迎新现场第一时间迎接同学们的到来,但是我下飞机后接到的第一个电话,是一位来自辽宁的同学家长打来的,我问他对学校有什么要求,他说,我们非常荣幸把孩子送到中国农业大学学习,期待着我的孩子能在中国农业大学顺利成长,成为国家有用之才。在今天的开学典礼上,我想跟同学们交流一下你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生逢盛世,自觉担起全面建成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进入大学,就要认清自己的使命和担当。周恩来总理13岁时,在回答老师提出的为何读书时,铿锵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国家积贫积弱,一个13岁的少年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使命。我和小云教授是一代人,是文革结束以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我们上大学时口号是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读书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就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因此,当时的大学生心中的使命是为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而读书。你们的父母应该是“80,在2000年前后上大学。2002年,党的十六大作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你们的父母辈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读书。这里讲的读书当然不是狭义的看书的概念,而是接受高等教育,立志为国家和民族富强而读书。那么,你们这一代人为什么要读书?你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是什么?


最近我读了几本书,想跟同学们交流一下读书体会。在人类上万年的发展进程中,为什么能不断进步和繁荣?各种学派的解释不一。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在其著作《人类简史》中总结,从智人进入智能时代的7万年历程中,人类发生的三次革命促成了人类社会的繁荣发展。第一次是认知革命,人类拥有了意识,实现了从原始动物进化到智人的历史性飞跃;第二次是农业革命,经过近1.2万年的发展,人类从狩猎采集进入农业畜牧时代,实现了再一次历史性飞跃;第三次是科技革命,约500年前,欧洲文艺复兴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伟大变革。之后发生的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走向了辉煌。这是《人类简史》对于7万年来,人类社会繁荣发展动力的阐释。美国著名学者萨缪尔·亨廷顿在其著作《文化的重要作用》中指出,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加纳与韩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似,但是50年后,韩国作为亚洲四小龙国家之一,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而加纳却依然贫穷落后。亨廷顿通过研究发现,导致这两个起点相同的国家拥有不同发展结局的原因是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差异,这是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美国学者德隆·阿西莫格鲁和詹姆斯·罗宾逊在《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权力,富裕和贫穷的根源》中通过总结世界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从制度层面指出,包容性的制度是实现人类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最近,美国桥水基金会创办人瑞·达利欧在其著作《原则》中提到,世界文明是以100年为周期的螺旋式发展,促进世界文明不断进步的有8大决定性因素,其中就包括创新和教育。人类正是通过不断创新推动了文明的进步,实现社会的发展。英国学者阿诺德·佩西和白馥兰在《世界文明中的技术》中讲到,从公元700年到1100年,中国是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国家,直至1700年左右,欧洲的技术才与11世纪的中国匹敌。他认为,每个时代的技术进步促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可见,影响人类社会繁荣发展的因素,众说纷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今年75日至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关键是在科技现代化。我体会,从历史长河看,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就是制度、文化、技术等持续创新和改革的过程。回归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你们这一代青年学子的使命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我觉得,同学们就是要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读书。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两步走战略安排,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2050年,你们正值青壮年,就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坚力量和勇敢的前行者。基于此,我们当下要做什么?


敢为人先,奋力谱写全面建成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篇章


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竞争日益加剧,挑战不断增加,风险不断积累。在我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同时,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也在日益增加。习近平主席正在南非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本次会议中,金砖国家实现了首次扩容,新增了6个国家。金砖国家的基本宗旨是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是以包容性战略实现全球的发展、和平和文明。联合国报告显示,新冠疫情导致全球饥饿人口大幅增加。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今年1月至7月,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口创造历史新高,小麦进口量达到872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52.4%。全球性粮食危机导致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安全也面临新挑战。在这一重大背景下,我们理应担当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学子,要勇担建设农业强国的历史使命。我认为,践行这一重大历史使命的关键词就是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因此,在勇于创新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是你们这代人的使命。


在此,我想给同学们提出几点希望:


一是要勇于担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每个时代的青年必须要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读书,就是你们这一代最大的担当和最大的使命。


二是要知行合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成事者要做到知行合一,要把理想信念和报国行动有机结合,成为担当时代重任的新一代青年。


三是要学会创新。中国有一位企业家陈明键到以色列考察一年后写下一本书《创新,从提问开始》。创新是创造世界上没有出现的东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照抄、复制都不是创新。创新必须从质疑开始,要实现从01的根本突破。过去认为现代化只有一条出路,所以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写了《历史的终结》。但随着东亚儒学文明国家的不断现代化,世界哲学家、政治家和经济学家都在关注世界的现代化不会是一种模式,儒学国家的现代化创造了世界文明的新模式。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国的成功实践充分表明,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深受儒学文化浸润的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灿烂文明的辉煌历史,我们坚信,这一代人也会走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独特的创新道路。


四是要奉献付出。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等来的,而是靠坚持不懈的奋斗和行动争取到的。《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倡导奉献和付出的文化,这就要求我们要修行品德,立志报国。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时代,一个变革时代,创新机遇巨大,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读书,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最后,祝同学们学习快乐,身体健康,一切如意!


谢谢大家!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丁奎岭


探索未至之境 拥抱无限可能

——2023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相聚在美丽的交大校园,隆重举行2023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首先,我代表学校,向来自五湖四海的4800多名新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一路培养、支持你们的父母和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从踏入校门的一刻起,崭新的人生篇章和探索之旅在你们面前展开,交大人成为大家共同的身份标识。跨越三个世纪的交通大学,历经沧桑而坚守初心使命,栉风沐雨中始终与祖国同向同行。无论是百廿载厚重的历史底蕴,传承不息的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情怀,还是今日稳居国内高校前列的综合实力,大师云集、创新迸发的良好氛围,美丽的校园和一流的设施……都可以成为大家爱上交大的理由。


今年,我在给高考生的寄语中说到东海之滨,思源湖畔,期待与你们一起,探索人生的未至之境未至之境,既是需要你们以好奇之心去探索的知识前沿,也是有待你们以坚实步伐去奔赴的壮美河山,更是呼唤你们以责任与使命意识去开创的美好未来。探索未至之境,要主动突破固有认知的局限,敢于挑战和超越自我,激发内生动力、打牢学业基础、把稳前进方向,从而拥抱无限可能、实现人生价值。借此机会,我和杨振斌书记一起,和大家交流三点想法:


一是寻找热爱,以浓厚兴趣激发自主探索的动力。


与高中相比,大学有了院系、学科、专业等划分,今后你们的知识探究、创新尝试等都将离不开学科专业。深入了解并建立起对所学专业的热爱,是支撑你们向未至之境进发的动力源泉。你们在报考志愿时,结合个人兴趣进行了专业选择,有些同学达成所愿,也有同学心存遗憾。如果说因为热爱,所以选择是发自内心的追求,那么因为选择,所以热爱则也会成为历久弥坚的信念。学校各个专业或引导大家探寻自然奥秘、或带领大家参与铸就国之重器,或守护生命健康、或致力资政启民,其中都蕴藏着可以影响或改变世界的力量,值得大家沉浸之、热爱之。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引导本科生参与学术研究、激发大家的学术兴趣,一大批同学由此寻找到今后的研究方向。生物医学工程学院2018级本科生柳宇轩,大一就进入实验室进行早期的科研探索,在一场学术报告中接触到医疗机器人这一全新领域,与师长交流并深入了解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三时加入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参与项目研究,为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提供康复辅助。本科毕业后,他成功入选了致远荣誉博士计划,为推动医疗机器人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同学们,大学四年极其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不断探索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发兴趣,寻找热爱。兴趣和热爱不会凭空降临,你们要在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中找到契合自己的方向,在深入挖掘与亲身体悟中形成准确的专业认知,领会专业使命、了解行业需求,积淀经世济民、叩问苍穹、探秘未知的无畏勇气和不竭动力。


二是勤学不怠,以真才实学筑牢持久探索的基础。


探索未至之境的道路往往充满荆棘与曲折,需要动力、毅力的支撑,也需要坚实知识基础的保障。你们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进入交大后或许会发现周围高手如林,一些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难度大、要求高,学业压力扑面而来。大一有些不适应”“一开始偶尔感到迷茫是学长学姐们较为普遍的感受,他们大都经历过一段转变学习方式、适应学习节奏的时期,有过一个自信心重塑的过程,这些都是初入交大的必修课。只有沉下心来,勤学不怠、下得苦功,才能求得来一等学问,奠定挑战未知、攻坚克难的扎实基础。


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是学校一直以来的办学传统。著名水利专家张光斗学长1934年毕业于土木工程学院,在回忆交大求学时光时曾说,物理每周小考一次,不及格的比比皆是,便是老交大重视基础知识教育的生动反映。在严教学、高要求的鞭策之下,勤学奋进、孜孜以求成为交大学子的普遍写照,学在交大逐渐成为新时期学校的鲜亮名片。物理与天文学院2017级本科生章艳芳来自革命老区江西萍乡,入学后专业分流考试的倒数第一,让她一度紧张、失去信心。但她迅速调整好心态,鼓励自己勤能补拙,只要首先攻克数、理这些硬骨头,就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凭着这份坚毅踏实的精神,她把图书馆闭馆音乐当作每日歌单,以专业第一的成绩给自己的大学四年交上满意的答卷。


同学们,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才有勇敢探索的底气和信心。适应大学生活的第一步便是快速转变学习态度与方式,以归零心态积极应对挑战和挫折,在主动探究、笃学不倦中建构知识体系,打牢未来发展的根基。既要根深,深入汲取所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又要叶茂,通过通识课程、跨专业选修课程、辅修专业等广泛涉猎,拓展跨学科视野,建立多元知识储备,为今后的创新突破积蓄持久能量。


三是饮水思源,以使命意识引领长远探索的方向。


向着未至之境的探索,既来自于兴趣,更源自于责任和使命,源自于时代和国家的召唤。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从现在开始到本世纪中叶的30年,是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也正是你们接续奋斗、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重要阶段。当下的中国正处于对科技和人才需求最为迫切的时期,希望大家不要仅仅将一份体面的工作、一种小富即安的生活作为求学目标,而是把自身的发展融入国家和时代发展的洪流,以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追求作为矢志探索、精勤不倦的引领,在挑战未知的逐梦前行中、在为国为民的赤诚奉献中拥抱无限可能。


127年来,一代代交大人以传承文明、探求真理为使命,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探索脚步从未停息。一大批治国英才、科学大师、产业巨子和文化精英从这里走出,在振兴中华的征程上留下丹心报国、笃实奋进的动人故事,谱写了国有所需,我有所应的慷慨壮歌。曾有人问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学长,对交大学子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吴老先是谦逊地回答我说不好,继而说道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总是对的。朴素的话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了融入交大人血脉的家国情怀。你们的录取通知书礼盒中有一滴水的摆件,既希望新交大人铭记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也期待同学们把自身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就像一滴滴水融入海洋,汇聚成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同学们,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高远追求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在躬身实践中确立的,希望你们主动思考并做好人生规划,把探索未知世界、服务国家发展、造福人类社会作为奋斗梦想,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在勇担时代使命中把稳前行方向;也希望你们能够把情怀与责任付诸于行动,将对探索未知的期待、仰望星空的遐想、心之所向的追寻化作奋斗脚步,珍惜时光、不负韶华,在勤学善思、明辨笃行中开创人生的无限精彩!


同学们,你们从五湖四海而来相聚于此,为百廿交大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希望你们能够在寻找热爱中激发探索动力,在勤学不怠中打牢探索基础,在饮水思源中把握探索方向,向着未至之境勇敢出发,去拥抱未来的无限可能!


再次欢迎你们,新交大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  韩杰才


自强自立卓越

——3大关键词寄语2023全体新生


各位同学一路勤奋刻苦、劈波斩浪,以佼佼者的姿态从全国各地来到哈工大,圆满完成了上一阶段的旅程。对于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迈稳迈好接下来的每一步,校长韩杰才勉励全体新生常怀自强之心、磨砺自立之功、永葆卓越之力,在强国有我的时代舞台上,绘就精彩一笔、成就大写人生!


韩杰才对全体新生提出3点希望。


一是要常怀自强之心,勇立报国志同学们身处英雄辈出、重器涌现的哈工大,要始终牢记国之重托、心怀国之大者,增强斗争精神,无惧风浪考验,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魄力横刀立马,以方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担当建功立业。


二是要磨砺自立之功,练就金刚钻回望哈工大的历史,学校受党中央重托,打造了一大批国之重器,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同学们从哈工大启程,要以艰苦奋斗、忘我付出来磨砺过硬本领,敢于挑战权威、敢于突破自我极限,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气势和魄力,千锤百炼铸就自己的金刚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三是要永葆卓越之力,砥砺尖兵魂实现自立自强,源头动力就在于追求卓越的强大自信。同学们来到哈工大,要以尖兵砥砺自身,传承弘扬哈工大人的卓越传统,增强成为大师的强大自信,从每一门课程学习、每一次动手实践、每一项课题攻关开始,跳起摸高、较真碰硬,把全部注意力和精力放在如何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上,成为最厉害的那一个


--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公众号


版权所有:安阳师范学院 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 邮箱:wlzx@aynu.edu.cn
地址:安阳市弦歌大道逸夫楼411 邮编:455002